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

来源:星座知识站 1.87W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它的传播非常的广。但是除了印度本土,世界上没有一处地方有着这样浓郁的印度教文化情结了。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吧!

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

在当今世界上除了印度本土外,很难找到一个地方,像印尼巴厘岛那样具有浓郁的印度教文化情结。巴厘岛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神庙多。全岛的面积5560平方公里,人口28万,却有印度教神庙1250座。当你乘车由机场到它的首府登巴沙(Denpasar),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岛上都是低矮的建筑,其高度一律不准超过路旁的棕榈树,这是当地政府做出的硬性规定。既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也分不清哪儿是城市,哪儿是农村。街道相交的十字路口,经常耸立着一些石雕神像,有印度教崇拜的正神,也有邪恶的精灵,这些神灵的造型具有强烈的性格特征,想象力十分丰富,既是雕刻艺术的精品,又营造出一种宗教氛围。

巴厘岛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在印度尼西亚传播的历史。

婆罗门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没有创教人。它崇拜的三尊主神是大梵天王婆罗摩、大自在天王湿婆和遍照天王毗湿奴。理论上的依据是称为吠陀的四部经典:即《梨俱吠陀》、《耶柔吠陀》、《沙摩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因此,公元前2000年至前1200年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代。公元前1200年至前800年被称为婆罗门时代。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婆罗门教士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专职祭司和神人之间的媒介,并有可能由人变成神。公元前700年婆罗门教开始衰落,至157年结束了优婆尼沙昙时代,婆罗门教逐渐发展为印度教。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没有本质区别,都坚持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同的是印度教比婆罗门教更为大量地吸收佛教的一些教义,相信灵魂,相信生死轮回,相信业和因果报应。

早在公元前2世纪婆罗门教就已经传入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处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的交汇之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印两种文化的影响。有的国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如越南、新加坡等,形成中国文化圈;有的国家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如柬埔寨、泰国、印尼等,形成印度文化圈。

跟印度一样,整个印度尼西亚乃至巴厘岛,古代几乎没有可以信赖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的是传说和神话。它们的历史,全靠从中国古籍中的一些零星记载中拼凑出一个大致的轮廓:7世纪苏门答腊岛上存在两个国家,一是末罗瑜,在现今的占碑;一是室利佛逝,在巨港。爪哇岛上有三国,西端多罗摩国;中部诃陵国;东部泗水之南还有一个王国。东晋僧人法显在其着作《法显传》中记载说印度教在那里十分盛行:“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

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 第2张

爪哇岛的印度化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与它比邻的巴厘岛。大约在1001年巴厘岛上出现了一个爱儿楞加王国,其国王爱儿楞加是巴厘国王和爪哇王后所生之子,由此开启了巴厘与爪哇之间政治文化上的亲密接触,这种情况维持了3个多世纪。1515年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打蓝王朝所灭亡,大批信奉佛教、印度教的爪哇人逃往巴厘岛,巴厘成了躲避伊斯兰征服者的“天堂岛”。从此,伊斯兰教化的爪哇和印度教化的巴厘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隔着一条几里宽的海峡,两个岛对峙了几个世纪。

16世纪,荷兰人来到了印尼,他们将巴厘命名为“小荷兰”,阴谋将它置于荷兰的殖民统治之下。殖民者与反殖民者的斗争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如今,巴厘岛的首府登巴沙市中心、有一个很大的广场,称作普普坦广场,是为了纪念和表彰巴厘人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惜以“普普坦”(自杀)的方式来抵抗荷兰殖民者的英雄业绩。举行普普坦的仪式带着一些宗教色彩,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巴厘人为国家民族而牺牲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场面壮观感人。

无论是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还是在二战期间日本人统治时期,巴厘人民都从来没有向外国侵略者屈服过,他们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同对宗教的义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宗教不仅剥也们的信仰,更深人到他们的政治制度和生存方式之中。

1949年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成立,巴厘岛成为联邦之一。1956年改为印尼共和国,巴厘成为一个省。印尼中央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巴厘因保存印度教的文化和信仰而成为一个比较独特的省份,而印尼的其他地方,由于伊斯兰教的扩展,印度教文化的影响已经沉淀到伊斯兰教文化影响的下面,几乎没有踪迹可寻。因此,独特的印度教文化使巴厘成为世界着名的旅游观光点。

外国游客来巴厘,首先是看这里的神庙。印度教的神庙不仅跟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迥然有异,就是跟佛教的寺庙也有很大的不同。巴厘的印度教神庙不追求高大肃穆,反而是以乡间庭院的样式给人予亲近平和的感觉。神庙的大门称为坎迪班塔(Candi Bentar),呈对开式,外观像被切成两半的塔。平民住宅的大门,机关学校的大门,也多采取这种样式,几乎成了巴厘的一种标识,若不仔细辨认,外来的人一时难以分清哪是神庙,哪是住宅。

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 第3张

在进神庙参观之前,外国游客一定要换上当地人穿的筒裙,如果没有,旁边的小贩会租给你一块花布,拦腰围上,充当筒裙。租金2万盾,相当于人民币20元。

迈进神庙的第一座大门,是一宽敞的庭院,其中散置着几个用茅草盖顶的凉亭,是准备供品的地方,亦是乐团练乐的场地。

第二重大门叫帕杜拉沙(Paduraksa),通常有两个凶猛的石雕巨人守护在两侧。进去是第二层庭院,里面有大殿、神龛和宝塔。大殿里供奉着印度教的石雕神像、希林伽(男性生殖器)、珠宝、古老的手稿等,甚至连一些普通的石头也被当作宝贝供奉起来。这些东西本身的价值无关紧要,关键看它是不是神赐的。就连神像本身也没有什么价值,只有神附身后才会变得重要起来。印度教的神龛立于大殿外,因为它是来访神明的安坐之处,神龛前常放置着一些供品。印度教的宝塔称为梅鲁(Meru),造型奇特美观,重叠的塔檐用稻草铺成,渐次由大变小,直插天际。塔的层数常保持奇数,最高11层。

神庙是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没有宗教祭祀活动的时候,神庙里冷冷清清,遇上宗教祭典,则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印度教的祭祀礼仪十分重要,它是信徒们向神表示忠诚的尺度和向神献媚的手段。信徒们能否获得预期的福报,取决于祭祀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确得当。《吠陀》经典中最实用的部分就是关于祭祀礼仪的规定,它被解释为举行正确祭祀的神圣法令。负责祭祀的人是婆罗门祭司,他是神和人之间的联系人。

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少不了音乐和舞蹈。巴厘的音乐具有不同凡响的独特韵味,被称为甘美朗乐。乐器的构成以铜鼓、铜锣、木琴等打击乐为主,很少管弦乐。乐团的核心是两面鼓,男性的那张比女性的略小,鼓手控制乐曲的速度节奏,击鼓的方式用手或木锤交替使用。甘美朗乐演奏的原则是,高音域乐器演奏的频率比低音域的乐器高,锣鼓定出乐曲的基调,其他乐器再以昂扬的乐声加入,与之和声共鸣。演奏的时候,乐团成员一律身着民族服饰,男人留着八字胡须,头戴一种特别的船型小帽。

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 第4张

和所有受印度宗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巴厘的舞蹈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酬谢神和传达神的信息。考古发现证明,很早的时代就出现了湿婆正在跳舞的神像造型。婆罗门经典教义也说,湿婆用舞蹈节奏来控制世界和表达他的旨意。就像在祭祀典礼上离不开食物供品一样,祭祀典礼上也少不了舞蹈表演。巴厘的舞蹈品种繁多,不同的场合跳不同的舞蹈,几百年来演的都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印尼流传的神话传说,所以舞剧一开锣,观众就知道剧情。

然而他们仍旧百看不厌,究其根源,观众的热情来自他们的宗教情结。他们知道,舞蹈表演作为宗教祭祀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酬谢神和娱乐神,只要神感到满意就好,一般人只是借此机会自娱。他们泰然自若地欣赏着舞蹈者的表演,舞者和观众,舞者和神灵,神灵和观众,皆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强烈的音乐节奏来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境界。舞蹈表演最撼人心弦的莫过于桑扬舞的表演,舞者在表演前已进人发乱的催眠状态,随着节奏的加快,舞者近乎疯狂,待神灵附体,达到高潮。整个会场,沸腾起来。

祭祀的贡品,可以说是巴厘饮食文化的大展示。品种繁多的热带水果,是敬神的首选供品。除常见的葡萄、香蕉、杨桃、芭乐、芒果、木瓜、山竹、榴莲外,还有我们很少有机会见到的蛇皮果、乌沙、蓝布坦、希沙克、南卡等。

巴厘岛上实行的是宗教历法,宗教节日和庆典特别多。政府为了表示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凡属重大的宗教节日都规定为全民的公假。所以,巴厘大概是世界上放假最多的地方。加之,印度教徒除了重大的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属于私人的祭祀活动,例如,从母亲怀孕到出生、满月、剃度、结婚等人生各阶段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人死后的奠祭、火化仪式,不同种姓人的不同拜神仪式,等等。只要你在巴厘住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宗教祭祀活动之频繁,哪个月里若没有几次宗教活动,那一定是发生了怪事。

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 第5张

巴厘人关于死亡的祭奠仪式十分繁杂,通常在人死后第10个月的初一至十五举行,由已故者的儿子主祭。也有的从焚尸前一天举行,连办10天或11天,最后一天,父母辈的亲戚上下三代都要来参加仪式。以后,还要为亡灵做功德,每月一次,连做一年。也有的巴厘原住民,他们自称巴厘阿嘎(Bali Aga),在大批爪哇移民到来之前他们就住在阿贡火山附近,他们的风俗是死后不火化,把尸体放在村外不远的火山湖畔,依靠自然的力量来风干。大概这里气候干燥凉爽,加上受火山散发出来的硫磺气的熏蒸,尸体长久不会腐烂。

在登巴沙市区,由于外国游客的不断增多,西方文化也像潮水般涌进。麦当劳店、肯德基店、酒吧、夜总会、西餐馆、按摩院随处可见,海滩上也横七八竖地躺着许多身着比基尼的外国女郎。外来的西方文化和当地的宗教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但大多数巴厘人还是能守住他们最后的道德底线。这里没有黄色泛滥的情况,即使在按摩院里,多数人也是坚持古法按摩,不搞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宗教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每一个虔诚的信徒。

巴厘岛的伊斯兰教信徒很少,他们和当地的主流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信徒和谐相处。

巴厘岛并非与世隔绝的桃花园,有时也会发生预想不到的事故。2002年10月12日夜里,位于库塔海滨的萨里俱乐部发生爆炸,造成202人死亡,424人受伤。这是典型的恐怖主义袭击,此事背后固然有文化和宗教的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利益之争。它主要的矛头是对准西方人的,不幸的是很多巴厘人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如今,爆炸的地方仍保存着一块空地,空地对面修了一个小小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受害人的国籍和姓名。不时可以看到,有人来到这里,献上一朵花,或是放置几个用棕榈叶和芭蕉叶包裹的敬神的供品。

巴厘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不幸,因为宗教教会他们容忍与宽大。一切都已经过去,巴厘海滨依旧游人如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