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的臘八粥是怎麼來的

來源:星座知識站 2.84W

臘八節喝臘八粥,是我國不少地區的傳統,而在青海地區,人們臘八節也喝粥,但這裏的臘八粥與其他地方的內容和做法都不太一樣,稱爲“麥仁粥”,細究其來歷,也凝聚着青海先民曲折歲月裏的點點鄉愁,那麼就讓老黃曆爲你介紹,青海人的臘八粥是怎麼來的。

青海人的臘八粥是怎麼來的

作爲移民省份的青海,土著漢族一直以來是少而又少,外來移民一直佔據着半壁江山,大部分青海先民,是從魚米之鄉或充軍發配或大量移民到雪域高原的,平民百姓記得住的鄉愁是青山綠水、鄉土俚語和粗茶淡飯——青海人如今的臘八粥——“麥仁粥”就在這割捨不斷的鄉愁之中被髮明出來。

在故鄉吃慣了稻米魚蝦的先民們,每年臘八節前因地制宜,在寒冰之上鑿冰爲臼,將小麥、青稞等北方作物放入冰臼,用石杵舂去麩皮獲得麥仁,然後用青藏高原的牛、羊肉丁或豬肉丁燣鍋,加以蔥薑蒜、青鹽、花椒、草果、胡椒、八角等香辛料,用大鐵鍋文火熬製一夜,當煮爛的麥仁在肉湯中熬成乳糜狀時,已是臘八早晨了。

而在不種植小麥的高寒地區,比如大通河流域的鄉村,臘八的早晨,人們則是用豌豆麪或青稞面做一大鍋“散飯”,食用前將“散飯”塗抹在院牆、門框、牲畜棚圈、牛糞垛、草垛之上供奉諸神。

更有意思的是在湟源一帶,當地老百姓將“臘八粥”不叫“臘八粥”,也不叫“臘八飯”,更不叫“麥仁”和“麥仁飯”,他們直接叫做“舂臘八”、“喝臘八”。

每年農曆臘八的凌晨三點左右,青海農家的男人或男孩子們背上背篼拿上洋鎬,在頭一天偵察好的、鼓起蘑菇丁的厚冰面上打鑿臘八冰,打來的冰塊越大越好,一背篼又一背篼冰塊在天亮時已經供奉在院子當中(中土),還有莊廓四角、大門頂頭、馬槽牛棚、豬圈羊圈、草垛、糞堆之上。這天,不但人要吃冰,還要給牲畜、家禽餵食融化的臘八冰水,寓意風調雨順,六畜興旺。

做完這一切,母親在廚房掀起鍋蓋,那濃郁的肉湯“麥仁”,或清爽的“散飯”清香霎時瀰漫在院子裏、甚至巷道的空氣中。一家人圍坐在暖和的土炕上,母親用大紅漆盤端來一碗碗臘八粥,大人小孩呼啦啦一通吸溜,頓時頭頂冒汗,熱氣傳遍全身。

飯後,老人們圍着冰塊觀看冰裂紋,這可不是哥窯龍泉青瓷冰裂紋,而是呈現在晶瑩剔透的“臘八冰”裏面的花紋。冰塊裏既有自然形成的花紋,也有受擊打後形成的裂紋,觀測以自然形成的花紋爲主,並結合擊打形成的裂紋綜合判斷。

據說,有經驗的老農從花紋中能預測出來年莊稼的長勢,以及旱、澇、雹、霜等天象。如果冰塊裏的花紋以麥穗狀居多,則來年麥子收成好;如果是氣泡狀圓形多,來年的豆類作物收成好。

此時,孩子們還有一項艱鉅的任務——送臘八粥。他們手提黑瓦罐,穿梭在村子裏,將母親精心熬煮的臘八粥挨個兒送給左鄰右舍、親戚家眷。這就是民間的臘八,充滿濃烈鄉土氣息的、活色生香的青海臘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