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 傳説中的永樂大典

來源:星座知識站 2.57W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曾發生過很多的事件,而有很多的事件都會別記錄下來,因此就有了多很多事件理解的依據。你們知道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哪一本嗎?本期的民族文化帶你去了解看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傳説中的永樂大典。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傳説中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於大明永樂年間,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於戰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於世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永樂大典》是一部類書,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也是中國最着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類書,就是將一類或多類文獻資料輯錄出來,按照一定的方法,如類、韻、字等進行編排,以方便檢索和查詢的工具書,類似西方的百科全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類書是魏文帝時編纂的《皇覽》;以後歷代都有纂輯。歷史上較為着名的類書有唐代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等。其中以《永樂大典》規模最宏大,輯錄書籍數量最多。

《永樂大典》共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約3億7千萬字。《永樂大典》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編纂的規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只有1萬卷、1億6千萬字,不到《永樂大典》的一半。《永樂大典》的規模更是西方同時代的典籍所望塵莫及的。

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採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説到《永樂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編纂這部典籍的兩個大功臣:解縉和姚廣孝。

解縉生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剛剛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王朝的時候。明成祖朱棣很賞識他的才華,任用他主持過《太祖實錄》和《列女傳》的編纂。不過最讓他名垂青史的,還是他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經歷。

姚廣孝生於元元統三年(1335年),蘇州長洲人,比解縉年長34歲。姚廣孝14歲就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姚廣孝被明成祖朱棣請出來主持纂修《永樂大典》一則是因為解縉編纂的《文獻大成》(《永樂大典》前身)還是遵循儒家正統,沒有兼收佛道之書;另一則是朱棣聽説建文帝隱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過姚廣孝主持《永樂大典》編纂的機會,拉攏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絕後患。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傳説中的永樂大典 第2張

解縉等人在明成祖的全力支援下,果然不負囑託,成功編纂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前後編纂過兩次,第一次編纂開始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由解縉、胡廣、胡儼、楊士奇等人負責,召集了147人,於次年完成了編纂工作。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姚廣孝、解縉等人重纂,這次因為採選的書籍眾多,參與的朝臣文士、宿學老儒達到216萬人。

《永樂大典》完成後,明廷又在各地徵召了大批繕書人進行描欄、清抄、繪圖和圈點工作,人員數量現在已經無法統計了。

參與編修《永樂大典》人員的生活條件優裕,他們居住在離皇家藏書處文淵閣不遠的崇裏坊等地,由光祿寺早晚供給酒餚、茗果,還發給膏火費,官員參與編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優厚。當時有人就以“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鹹集於京師”來形容《永樂大典》編纂的盛況。

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傳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為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古代典籍是承載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鄭和寶船”,它的形態、語言和內容是一個時代歷史的真實寫照,能激起人們探祕尋寶的強烈衝動。

《永樂大典》就是這樣的一個“寶船”,它曾經如此龐大和華麗,把中國14世紀以前的文化統統裝入它的倉中。可如今,人們只能通過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來猜測這艘沉沒寶船的一切了。歷史上的《永樂大典》帶給人們太多的驚奇和讚歎,它的毀滅也帶來了同樣強烈的悲傷和遺憾,留給後世許多有待探尋的謎。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永樂大典》是一部什麼書,還有許多對《永樂大典》耳熟能詳的人恐怕一生也無緣見到《永樂大典》的原貌。

古籍的書衣就是現代書籍的封面,因為像人穿的衣服一樣包裹在書的外面,就有了“書衣”這個形象的稱呼。

《永樂大典》的書衣用多層宣紙硬裱,最外面有一層黃絹連腦包過,格外莊重。這種很像現代書籍的裝幀形式叫做“包背裝”,是元朝和明朝前期書籍裝幀普遍採用的方式。包背裝書籍應該是立着插在書架上,不像後來的線裝書是躺在架子上的。可以想象,一萬多冊開本宏闊的《永樂大典》擺在架上,如同一個小型圖書館,真可以説是煌煌鉅製了。

書衣正面的左上方黏有一個長方形的書籤,框內題“永樂大典”四字,字下方還有雙行小字,説明這冊書的卷數。

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一個框,裏面用墨筆題寫這一冊所屬的韻目,又低一字註明這一冊是該韻目的第幾冊。如果手裏有一部當時通用的《洪武正韻》的話,按圖索驥,就能十分方便地從一萬多冊《大典》中檢索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