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苗族節日燒魚節的由來與寓意

來源:星座知識站 1.09W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境內,苗族同胞們每年秋天都有一個歡慶豐收的燒魚節,這個節日持續時間長,涉及範圍廣,參與人數多,節日內容也十分生動活潑,被視為是僅次於苗族蘆笙節的苗年慶豐節。那麼今天就讓傳統節日為你介紹,融水苗族節日燒魚節的由來與寓意。

融水苗族節日燒魚節的由來與寓意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高文村,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高文苗寨都會舉行傳統的“燒魚節”,眾村民歡聚一堂,舉行蘆笙踩堂、燒魚、野餐等活動。燒魚節當日,當地村民從四面八方來聚會,一起觀看蘆笙踩堂等傳統文化活動,烤田鯉、吃野餐,享受豐收喜悦。

每年的秋天,當稻穀成熟、田野一片金黃、山嶺到處飄香的時候,苗族燒魚節就開始了。苗族燒魚節是由近向遠延伸的,田園靠近村寨的人家,率先邀請眾多親友,一齊到他的田園,一起剪禾、共享燒魚節的快樂。

一大早,主婦便蒸好糯米飯,備好糯米酒和生椒、生薑等,把孩子們叫到一塊,一起向目的地出發;她的丈夫則早早來到田裏,挖開水溝,引走田水。當大家到來的時候,田水已乾,田裏的鯉魚集中在魚巢裏,嘣嘣地跳個不停,老少便撈起褲腳和袖子,下田抓魚。放養在稻田裏的鯉魚,有的二、三斤重,有的五、六兩大,抓在手裏,樂在心上。

約摸半個小時,田裏的鯉魚抓完了,主人家便在清澈的溝裏攔一個小魚塘,把所有的鯉魚集中在那裏。這時,人們分為兩組,一組剪禾,苗族放養鯉魚的稻田,都種糯谷,人們用剪子剪糯稻,捆成一把一把的,排列在田坎上,遠遠看去,有如金毯鋪成一般。

另一組人負責烤魚,他們從樹林裏砍來楠竹,破為兩半,將鯉魚挾在竹子裏綁好,一串一串的,然後就燒起大火,將魚串紮在火堆邊慢慢地烘烤,不斷地翻轉,約莫一個小時,鯉魚烤熟了,主人家摘來洋芋葉子,鋪在河邊乾淨的地方,將烤熟的鯉魚逐個取出,整齊地堆放在一起。接着,主人家就在溝邁找乾淨的石窩,沖洗乾淨,兑好泉水和鹽巴,放斤把小魚仔,從火堆裏挾四、五塊已經燒紅的石頭,放入窩中,頓時窩水沸騰、魚兒變白——這就是苗族特製的鹽碟。

一切準備就緒,主人家把正在剪禾的人們叫下來,大家洗好手腳,圍坐在溝邊的沙灘上,主人家根據烤魚的數量,逐個分發1—2只烤魚,大家從窩裏打來鹽水,從竹籃裏拿來野生紅軍菜,用紅軍菜裹着烤魚,放入鹽碟撈撈,放入口中——烤魚的甜味、野菜的香味、鹽水的鹹味,合在一起,那感覺實在特別,大家端起酒杯,喊酒聲就這樣響起來,響徹苗山。

苗族燒魚節,是以苗族稻田養魚為前提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着作中,有“江南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的描述。他所謂的“火耕水耨”是什麼呢?現在認為實際上是形容吳越地區粗放型的稻作技術;他所謂的“飯稻羹魚”又是什麼呢?現在認為實際上是指古代吳越人民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生活,即以稻穀為主食,用鮮魚來做菜餚。

苗族稻田養魚不僅時間跨度大,而且空間分佈廣。據調查,貴州、四川、雲南、湖南、廣西、湖北、海南、重慶以及緬甸、老撾等地苗族,迄今仍有稻田養魚的習慣。如今融水苗族的燒魚節是隆重的慶豐收活動,內容有蘆笙比賽、蘆笙踩堂、男女拔活、山歌對唱等,是未婚男女相親、相會的大好時機,為了歡慶燒魚節,家家户户都開田捉鯉,在山坡上烘烤,和遠來的客人一起品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