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 - 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來源:星座知識站 6.34K

大海是個神奇的領域,這裡有著不一樣的生命存在,有著各種各樣的生物,這裡每天都有著奇妙又去的事情發生,大海的遼闊,悠久的歷史,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不知道事物,本期的民族文化,帶大家來看看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大烏賊
  大烏賊是對人類而言,海洋蘊藏著無數的奧祕,海洋中還生活著大量人們知之不多的“怪物”。

由於生活在太平洋幽深的海底,人們對神祕的“大烏賊”瞭解得並不多。而在水手們之間流行的一個傳說讓這種神祕顯得更加具有傳奇色彩:它們巨大的觸鬚能夠從海床直接延伸到海平面,它們強有力的吸盤可以撕裂船身。

據悉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最大的大烏賊,體長可達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凶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並能與巨鯨搏鬥。事實上,“大烏賊”一般最大可以長到18米長900公斤重。

它的性情極為凶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並能與巨鯨搏鬥。據記載,有一次人們目睹了一隻大王烏賊用它粗壯的角手和吸盤死死纏住抹香鯨,抹香鯨則拼出全身力氣咬住大王烏賊的尾部。兩個海中巨獸猛烈翻滾,攪得濁浪衝天,後來又雙雙沉入水底,不知所終。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2張

抹香鯨
  抹香鯨:頭部巨大,下頜較小,僅下頜有牙齒。主要食烏賊。體長可達18米,體重超過50噸,是體型最大的齒鯨,頭部可占身體的1/3,無背鰭;潛水能力極強,是潛水最深,潛水時間最長的哺乳動物。體型似魚,用肺呼吸。頸短,頭似與軀幹相聯;頸椎癒合;鼻孔為噴孔,位於吻端,前肢成鰭,前臂退化,掌部變長,趾數增加,但從外部看不出趾和爪;後肢退化;尾似魚,有水平尾鰭,游泳靠尾揮動。

抹香鯨腸內分泌物的乾燥品稱“龍涎香”,為名貴的中藥,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抹香鯨廣泛分佈於全世界不結冰的海域,由赤道一直到兩極的不結冰的海域都可發現它們的蹤跡。

主食大型烏賊、章魚、魚類,而烏賊、章魚主要吃蝦、蟹、等甲殼類動物和魚類。每天要消耗相當於體重3%至3.5%重量的食物。

雄鯨同樣以烏賊為食,不過偏好獵物的體型通常更大,例如大王酸漿魷。曾經在一頭抹香鯨的胃中發現一隻尚保持完整,長12米、重達200千克的大王烏賊。在抹香鯨的嘴邊與身上有時會有類似被抓傷的刮痕與圓形的吸盤印痕,推測可能是與這類大型獵物搏鬥時,由烏賊觸鬚所留下的傷痕,曾有發現直徑達11釐米的吸盤印痕的記錄。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3張

紅王蟹
  紅王蟹的學名叫堪察加石蟹,重量可達10公斤,巨大的鉗子能一下夾掉人的手指。展開身長1.5米、重達10公斤的紅王蟹能夠給海洋世界裡的其他生物帶來巨大的災難。紅王蟹的迅猛推進已經促使一些挪威海洋專家呼籲政府給予補貼,以便對紅王蟹發動一場“閃電戰”,阻止它們迅猛南下。 多年來,挪威政府一直忽視水底世界的紅王蟹,拿不準應把它們當作資源還是有害物。 但好訊息是,紅王蟹味道鮮美。英國著名的瑪莎百貨公司就在向人們供應這種紅王蟹美食。

紅王蟹比起一般的螃蟹體形要大很多,它們在挪威的西部海岸“橫衝直撞”,一路上吃光了貝類、魚卵等所有可以吃的海洋生物。環保人士擔心,紅王蟹可能最終會給當地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洋環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專家安德烈亞斯。特韋特羅斯敦促立即採取措施。他說:“這種動物沒有天敵,而且是巴倫支海的外源種,這是其數量爆炸性增長的原因。一些科學家說,它們將呆在北方,因為它們喜歡那裡的溫度。但是其他科學家認為,它們最南可能到達直布羅陀。”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4張

鮟鱇
  鮟鱇,俗稱結巴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佈。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鮟鱇一般底棲,靜伏於海底或緩慢活動。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或幼魚為食,也吃各種無脊椎動物和海鳥。鮟鱇魚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滿著鯊魚等大型魚類的骸骨。強生氏鮟鱇的胃能鼓得大大的,所以大獵物也能吞下。

肉食性,以頭頂上的鰭刺作為誘餌,背鰭最前面的刺伸長像釣竿的樣子,前端有面板皺褶伸出去,看起來很像魚餌。利用此餌狀物搖晃,引誘獵物,待獵物接近時,便突然猛咬捕捉,再大口一口吞下去。

琵琶魚是底棲性的魚類,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水域,喜歡砂礫的底質,主要棲息近海砂泥底質海域。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5張

虎鯨
  虎鯨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凶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豚、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複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分佈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其範圍。分佈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阿拉斯加灣,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有時虎鯨會採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迴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絡,並策畫戰術。 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

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衝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衝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6張

尖牙魚
  尖牙魚棲息在大洋中特別深的地方,儘管它們最常棲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處的深淵帶中部都是它們的家,此處的水壓大得可怕,而溫度又接近冰點。這裡食物缺乏,所以這些魚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它們多數的食品可能是從上面幾層海洋落下。

儘管這種魚並不怕冷,但是它們分佈在熱帶和溫帶海洋的深處,因為那裡才有更多的食品從上面落下。

尖牙的成年魚和幼魚看起來差別很大,幼魚的長,而且是淺灰色,而成年魚卻是大頭大嘴,顏色從深棕到黑色。幼魚直到長到8釐米才開始像成年魚的樣子。幼魚吃甲殼動物,而成年魚吃魚。

它是又一種長著駭人臉龐的深海暗殺者,同時也是海底最深處的居民之一,它們被發現生活在海底5千米以下的黑暗環境裡。

它因牙大而得名,它腦袋上左右兩顆最大的牙齒簡直太大了,以至於造物神不得不在其微型的腦子左右兩側各留出一個“插槽”,以便其大嘴能夠合上。相對於其體型來說,它的牙齒可能是海洋魚類中最大的,因此有些體型比它們龐大的魚類也成了其盤中餐。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7張

藍環章魚
  藍環章魚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釐米。可以飼餵小魚、蟹、蝦及甲殼類動物,會用很強的毒素(河豚毒素)麻痺獵物。在海洋中,藍環章魚屬於劇毒生物之一,被這種小章魚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這種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們受到很大的威脅。

藍環章魚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釐米。它的體型只有高爾夫球大小,體表為黃褐色,因此很容易隱身於周邊環境中。它們通常生活在海邊,因為身體上鮮豔的藍環而得名。遇到危險時,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環就會發出耀眼的藍光,向對方發出告訊號。這種章魚個頭雖小,但分泌的毒液足以在一次齧咬中就奪人性命。由於目前還沒有解毒劑,因此它是已知的最毒的海洋生物之一。它尖銳的嘴能夠穿透潛水員的潛水衣。

藍環章魚個性害羞,喜愛躲藏在石下,晚上才出來活動和覓食。如果遇到危險,它會發出耀眼的藍光,向對方發出告。藍環章魚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釐米。藍環章魚主要棲息在日本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太平洋海域中。

藍環章魚的毒性可以由它自身的顏色顯示出來。它的面板含有顏色細胞,可以隨意改變顏色,通過收縮或伸展,改變不同顏色細胞的大小,藍環章魚的整個模樣就會改變。因此當藍環章魚在不同的環境中移動時,它可以使用與環境色相同的保護色。如果它受到威脅,它們身上的藍色環就會閃爍,藍環章魚因此得名。這些藍色環上的細胞密佈著反射光形成的燦爛而有顏色的水晶。藍環章魚利用這些獨一無二的環對其他生物發出告,自己擁有致命武器。

藍環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們受到很大的威脅。大多數對人類的攻擊發生在藍環章魚從水中提起來或被踩到的時候。另一種頭足綱動物-火焰烏賊也能製造與藍環章魚相似的毒素。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8張

海蛾魚
  海蛾魚目,屬海蛾魚科,約5種海產小型魚的統稱。產於印度洋-太平洋暖水區中。體長形,約16公分(6.5寸)長,包於骨質環的盔甲中,頭體盔甲完全癒合,尾部甲環不癒合,因而可彎曲。

綜述:胸鰭大,水平位呈翼狀;腹鰭由指狀鰭條組成。口小,無牙,口位於骨質的長吻下方。其自然歷史及其與其它類群的親緣關係尚不清楚。最著名的一個種是飛海蛾魚(Pegasus volitans),眼藍色,體褐色或深紅,從印度到澳大利亞均有發現。

形態性狀: 體扁平,窄長。體全被以骨板,尾部細長。頭部很短。吻部特別突出延長,呈扁平的長柄狀,兩側具細鋸齒。眼大,圓形。鼻孔小而不顯。口小,下位。兩頜無牙齒。鰓孔很小。背、臀鰭較小,相對,完全位於尾部。胸鰭發達,側位。腹鰭腹位,近後方。尾鰭後緣截形。體被以骨板,無鱗。軀幹部骨板密結,不能活動。尾部尚可活動。體呈淡鉻黃色。體背方,背、胸,尾鰭的鰭條上散佈有細小綠褐色斑點,腹面及臀、腹鰭淡黃白色,體上還有不明顯的4-6條暗綠褐色橫帶。

海蛾魚是一種深海魚類,除了正常排列的鋒利牙齒外,它們的舌頭上也長有牙齒。儘管樣子非常,但這種魚的體型並不大,身長不超過15釐米,對人類構不成真正的威脅。海蛾魚所在的海域漆黑一片,有眼睛也變成瞎子,因此必須採用其他方式尋找獵物,如此才能生存下來。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9張

腔棘魚
  腔棘魚,腔棘目一些葉鰭硬骨魚類的統稱。近緣但已絕滅的扇鰭魚亞目的種類被認為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在某些分類系統中,腔棘魚和扇鰭魚均被認為隸屬總鰭亞綱內之不同目。腔棘魚最早出現於3.77億年前衍化形成,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

腔棘魚化石發現於二疊紀末期(2.95億年前)到白堊紀早期(1.44億年前)。腔棘魚屬與其他同類魚一樣,骨化程度較低,表現出脫離早期淡水環境而轉向海洋生活方式的一般趨向。腔棘魚長期被認為約在6,000萬年前即已滅絕,而1938年卻在非洲南部近岸用網捕到一條現生種類——矛尾魚。

在懸賞徵集之下,1952年在葛摩群島捕得第二尾。以後又在這一地區捕到另外幾尾。後來發現,這類魚已早為島民所熟悉,其肉鹽醃晒乾後可吃,粗鱗用作研磨料。

現代腔棘魚是矛尾魚科的深海魚,因鰭棘中空故名。體型大於多數化石種。是凶猛的掠食者,體粗重而多黏液,鰭呈肢狀,行動靈活。顏色鮮豔,易於區分。

毛骨悚然,世界十大凶猛海洋生物 第10張

石頭魚
  石頭魚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強的一種魚,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為給予人類最疼的刺痛。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釐米左右,喜歡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如果有人不留意踩著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石頭魚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人發現不了。常棲於海中的巖壁上,活象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經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來。它的硬棘(背鰭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經毒)具有致命的劇毒。

石頭魚全部是天然的,無人工養殖,一年四季都有。石頭魚適宜生長在溫度18~25攝氏度雜藻叢生的岩礁底層,喜歡半埋於沙中,初夏產卵,普遍長度在30釐米,每隻重量一般在500克左右。

石頭魚分佈很廣,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熱帶及鹹淡水交界為多。海域亦有石頭魚出產,又名“石崇”。

熱門標籤